連日來,隨著氣溫回升,茶樹在春日的陽光下隨風搖曳,新芽勃發(fā)、滿山翠綠,沿河自治縣15.8萬畝茶園迎來采摘期,茶農們開始忙碌起來,采摘今年的頭批春茶。

在塘壩鎮(zhèn)榨子村的天馬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茶葉種植基地,成片的茶樹綿延山丘,在春日暖陽的照耀下生機盎然,采茶工人背著茶簍穿梭在一壟壟茶樹叢中,手法嫻熟地采摘今年第一茬春茶。該鎮(zhèn)皂角村村民冉啟榮是基地的老員工,平均一天能采8斤茶青,可收入200余元。

“每年采春茶,我們都要來,一年有四五千塊錢的收入?!比絾s說。
茶簍裝滿后,采茶工人便將茶青按25元每斤的價格交到茶葉收購點,待稱重記錄后再到茶園繼續(xù)采摘。楊國秀是石泉村的村民,為方便采茶,她已搬到茶廠宿舍居住,她一個上午就采了4斤茶葉。

“茶廠開始采春茶,我們就來采了,一天有200多塊錢的收入。”楊國秀告訴記者。茶園里,工人們忙著采茶、稱重。茶葉生產車間內,茶香四溢,數臺全自動扁形茶炒制機正在將茶青制成干茶。天馬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組組長邱鵬告訴記者,茶炒制機一旦開工便全天運作,直到茶葉采摘結束。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盯著這些茶炒制機,將萎凋好的茶青添加到炒制機內,再將炒制好的新茶分類包裝。

“今年,受氣候影響,我公司春茶采摘比往年晚了一個月,但是茶葉品質更好,每天有200多人在茶山采茶,能夠收購茶青在1400斤,采來的茶青需要在24小時內制成干茶,每天成品茶400斤左右?!鼻聩i說。

據了解,天馬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擁有800多畝茶葉基地,品種包含烏牛早、古茶等,其成品茶主要銷往浙江一帶。預計今年出產明前茶7噸,產值500余萬元,能帶動周邊村民200余人就業(yè)增收,勞務支出90余萬元。同樣,在新景鎮(zhèn)姚溪村,村民們一早就背著竹筐到自家茶園采摘明前茶,收獲的喜悅溢于言表。

“這些茶全都發(fā)起來了,今年賣茶青,預計可收入1萬多塊錢?!币ο宀柁r田霞說。該村40多歲的茶農冉曉琴,家有4口人,種茶4畝多。近段時間每天與丈夫在自己茶園里采茶,每人每天采2斤左右茶青,收入有300多元。

冉曉琴說,現在采茶進入高峰期了,一天能采三四百塊錢的茶,能采半年,一年有一兩萬元的收入。姚溪村自古就有種植茶葉的傳統(tǒng)。該村有387戶1628人,茶產業(yè)是該村的主導產業(yè),現有茶園3580畝。采取“合作社+農戶”的生產經營模式,與茶農實行利益聯(lián)結分紅,按照群眾每年與沿河姚溪志飛茶葉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的茶青交易量利潤的60%進行,群眾賣的茶青越多,獲得的分紅就越多。

“我們采取合作社加農戶的經營模式,農戶負責種植采摘,合作社負責加工包裝銷售。合作社的種植面積有1300多畝,今年產值預計在100萬元左右,每戶家庭年收入在1萬元左右。”該村副主任陳昌說。目前,參與合作社分紅的社員有124戶296人,基本解決了村民的就業(yè)問題,輻射帶動了周邊5個村29戶農戶發(fā)展茶葉產業(yè)。

為了不斷強化農業(yè)產業(yè)革命,充分利用資源優(yōu)勢,著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,培植和壯大農業(yè)主導產業(yè),提升核心競爭力,促進茶產業(yè)健康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沿河牢固樹立精品意識,著力茶葉新品種選育與推廣。目前全縣建成生態(tài)茶園15.8萬畝,年產茶葉6500噸,產值5.9億元。
來源:沿河融媒體中心 記者 張洪全 鄒琴印 通訊員 宋貝琲 ,
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